好犀利!江海这个市级非遗在深圳文博会上“超吸睛”!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上,江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铜木镶嵌传统制作技艺”再度参展。利用铜木镶嵌技艺制作的五福临门茶杯垫、碉楼手机支架等非遗文创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光。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传承人刘飞兵将铜木镶嵌技艺与建筑、家具、饰品等领域相结合,以文化赋能产业,以产业带动非遗传承。此外,刘飞兵还致力于培养传承人,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铜饰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兽面纹青铜建筑构件是目前已知青铜质类器物使用于建筑物上的最早实物,其年代可追溯到商代早期。而木制家具兴起后,铜饰开始镶嵌至木制家具中,这一镶嵌工艺在民间也被称为“铜活”。到了明清时期,铜木镶嵌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纹饰、选材、成形、打磨、拉丝、表面处理星空体育官网,再到安装镶嵌,铜饰与木材浑然一体,触手圆润,和谐融合。
据悉,祖籍湖南的刘飞兵,家族祖辈从事木匠和铜木镶嵌制作。刘氏家族的铜木镶嵌技艺传承不断,至刘飞兵时,已历经五代。刘飞兵说:“从出生那一刻,我就和铜木镶嵌技艺结下了缘分。”年轻时,刘飞兵也曾从事过其他行业,并攒下了不少资产,但铜木镶嵌手艺一点也没生疏。人到中年的他,选择来到江门,将铜木镶嵌发扬光大。
之所以选择江门,也和当地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江门市新会区是广作家具发源地。据《新会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大批能工巧匠来到新会,把广作明清家具铜饰的艺术和镶嵌技艺推向新高度。如今,这里仍是重要的家具制作地。刘飞兵来到这里,可谓如鱼得水。
2001年后,刘飞兵陆续在江门市江海区等地开设工厂,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致力于把铜木镶嵌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刘飞兵介绍,铜木镶嵌包括铜饰和镶嵌两部分。铜饰包括纹理设计、选材、再铜雕等几十道手工制作;其次是镶嵌,铜与木头的镶嵌位置是否达到黄金比例会影响到家具制作的成败。此外,还要考虑木头收缩、镶嵌的深度、力度等,这些都需要精准拿捏。
10多年来,刘飞兵从选材、纹饰、成形、打磨、拉丝、裱等工序上下功夫,掌握了铜材选材、设计加工、镶嵌打磨、美化润色等多项技术,技艺也在千锤百炼中变得炉火纯青。他创作的铜木镶嵌工艺品,铜与木的镶嵌比例完美和谐,雕工精细,镶嵌部分触手圆滑,如行云流水。此外,他还创造性地以铜为结构设计家具,既保留了明式家具传统艺术,又符合现代低调奢华的审美。
2014年,刘飞兵打造出红木镶嵌制作技艺杰出代表作《头把交椅》,其铜与木的黄金比例和谐完美结合在一起,精湛的镶嵌技艺被专家学者们评价为“0缺陷”。如今,该作品收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2019年创新制作的新中式的铜木镶嵌代表作《扶柳椅》,先后荣获意大利A’DESIGN大赛铜奖、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金奖。
如今,铜木镶嵌技艺成为了江门当地乃至全国工匠争相学习的技艺。2022年6月,“刘氏铜木镶嵌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九批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刘飞兵所考虑的,除了作品的创新,还有技艺的传承。
这几届文博会上,刘飞兵都会带一些以铜木镶嵌技艺制作的文创产品参展,如小朱明洞手提夜灯、五福临门茶杯垫、碉楼手机支架、人生如意镇纸、铜木白水带牌坊摆件等。刘飞兵说:“时代发展太快了,我们不能躺在前人的成就里。怎么去继承、去创新,是非遗活下去必须考虑的事情。”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发掘和创新赋予了铜木镶嵌技艺新的生命力。其中,江门的本土文化又是刘飞兵目前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我还在想,怎么以小鸟天堂、梁启超故居、新会陈皮为素材,设计出更多文创产品。”近年来,刘飞兵还探索将铜木镶嵌技艺融入建筑、智能家居等领域,以文化赋能产业,以产业带动非遗传承。
而为传承和发展铜木镶嵌传统制作技艺,这几年刘飞兵建设了集制技、研发、生产、培育、展示等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和创作工坊,向年轻人和国内外人士传授技艺,带出多名技艺传承人及学徒。刘飞兵还在江海区建设研学展示馆,通过举办培训班、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社会对铜木镶嵌传统制作技艺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数十场,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如今,江海区的刘氏铜木镶嵌文化展厅已经成为江海传统文化研学点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