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并不知道智能家居到底是啥最近,智能家居行业的新闻曝光度逐渐增多,由于目前国内不少家电企业发展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传统家电企业已经纷纷将战略中心转移到了智能家居领域,并相应开发了很多款智能家电,目前越来越多的智能家电已经从原来的WiFi连接,转换到了云端连接,但当下的智能家居行业依然尚未成熟,这与目前的行业发展现状是分离不开的。
很多家电企业自身所建立的云端,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开放性上,还达不到物联网领域下的效果,所以,很多家电企业也选择与智能终端厂商、互联网巨头联合,希望打造一个更加开放性的智能家居市场,但是目前在智能家居飞速发展的同时,其暴露出来的“智能”问题也随之突显。
去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了400多亿元,同比增长41%,而预计到2018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1300亿元,未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8%左右,目前整个智能家居行业将步入快速拓展期。
但是,目前很多国内的企业对于智能家居平台的开放性,一直做不到完全开放的状态,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使得较多企业选择抱团联合,大家各取所需,而这样的局部封闭性也就直接影响了智能家居市场在未来发展。
目前在智能家居领域内,逐渐开始讲究起了“门当户对”,像前段时间,美的与华为联手布局智能家居市场,也确实是强强联合的典型范例,美的这几年在家电行业的发展尤为强势,不仅在国内,在国外市场也具有一定影响力,而华为更不并多说,其智能终端及大数据处理能力的表现,在业界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其实,不仅美的选择与华为建立战略关系,早在去年的时候,华为就曾联手海尔在智能家居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说白了就是强强联手,希望能做到1+12的效果,但是目前大环境下,物联网尚无法做到万物互联,所以智能家居未来的核心部分应该在云端平台星空体育,但云端未来的发展方向又该是哪里呢?
智能家居市场作为物联网领域的重要组成,其对于整个体系的开放性要求十分高,而目前很多家电企业、终端企业以及云端平台,表面说对所有终端或者系统都完全开放,但实际情况下,由于目前企业选择抱团,大家都结成了一个个小团体,本该“互联网”的世界,结果却变成了“局域网”。
当然从这些企业的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无可厚非。但目前的情况下,不管是输入端、云端还是接入端,想达到垄断整个市场都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从用户角度出发,只有真正全面开放智能家居所在的各个平台,才能在用户体验上获得提升,毕竟客户大多时候并不会购买相同品牌下的整套家电,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因为用户的喜好就造成了用户在体验感受的下降。
所以家电企业要多去吸纳更多的物联网操作系统及同时增加开放性,而云端则要保持较高开放性,对于智能终端来说,还要在物联网系统上有所突破,像目前华为已经开发出的LiteOS,不仅占用空间小,而且反应十分迅捷,这也是为何美的会在今年与华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而不挑选小米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智能家居行业,无法摆脱WiFi的覆盖模式,当然这对于大多数的家庭来说已经足够,再配备一个智能移动终端,基本上就可以操作家里所有的家电,但是这样的家电环境,根本谈不上“智能”二字,如果智能终端的作用只是代替一个遥控器而存在,那么只要支持相应红外线功能的终端,都可以进行遥控,但又如何真正体现“智能”呢?
从整体环境来看,移动终端口到云端再到家电端口,两边的终端不必详说,而真正的“智能”应该全都体现在云端上方,但是云端的技术也只是很多都是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应用,而如果要将云端的智能一面展现出来的话,那么就只有依靠人工智能了!相比大家最为担心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会不会在未来统治人类,却有点杞人忧天的感觉,因为毕竟,现在的人工智能目标应该更好的为大家提供服务。
人工智能可以以硬件设备作为载体,也可以像《钢铁侠》里面的管家“贾维斯”一样,成为系统一部分,无处不在。但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的“大脑”如何在云端发挥它的优势,越强大的云端可能在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上面会很突出,但是这对于人工智能来说还不够,深度学习才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深度学习就是机器学习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例如图像,声音和文本。简单说,就是要让用户身边的家电具备自主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减少或者省略用户操作的步骤,从而达到全面贴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比如,天气闷热,用户快到家的时候,空调自动调节好之前主人比较喜欢的温度,但这只是大数据分析后的结果。
如果加入了深度学习以后,家电就就能根据实际情况去推测今天用户是不是刚参加完户外活动,温度要不要比平时更低一些,在这背后,其实是深度学习在发挥作用。甚至在未来,家电能真正达到与用户不同场景中进行思维交互。
所以,智能家居的未来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在体系内真正保持平台高开放性的前提下,融入今后发展成熟的人工智能,那么,类似《钢铁侠》中的管家“贾维斯”,或许真的可以成为现实也说不定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